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欢迎光临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是: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 集团新闻 > 详细内容
身边的榜样(四)

作者:重装宣 时间:2018-05-24 浏览次数:2827


编者按: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也是资源,凝聚着力量。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重装集团劳模、工匠、最美员工的事迹和风采,我们推出了《身边的榜样》系列宣传报道,旨在通过榜样引导、典型示范,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相互感染、竞相仿效。我们知道,重装集团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还有很多的挑战等待化解,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劳模、工匠和最美员工不断涌现,赋予我们勇气,给予我们力量。我们期待,明天的你,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今天,我们推出的3个“身边的榜样”分别是:来自西煤机公司的重装劳模张鹏、铜川煤机公司的“重装工匠”刘诗文,渭南橡胶公司的“西安重装最美员工”丁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身边的榜样——“重装劳模”张鹏


被西煤机公司上下称为“老黄牛”的张鹏,曾历任研究院室主任、研究院机械部部长、项目开发部经理、综合部部长、营销总经理等职,数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动,他都坚持爱岗敬业,十二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

刻苦钻研,攻坚克难

张鹏先后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开发,在技术改进、技术协作、新技术应用及推广方面均做出了贡献,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技术过硬,求实创新,刻苦钻研业务。

在公司产品设计研究院任职期间,他主要承担采煤机机械系统的设计,参与了公司1130WD(AWD)型系列、2210WD(GWD)型、2550GWD型系列采煤机、350NWD短壁等采煤机机械部分的设计。尤其是公司151与176mm节距行走机构的设计任务,攻坚克难排除一个个“拦路虎”,多少个日以继夜的连续设计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负责新型液压375采煤机泵箱设计项目期间,他整天与设计人员钻研在技术一线,在他的主抓下,该项目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将泵箱设计图纸全新设计出来,实现了老式液压牵引采煤机与新型拉杠联接装置成功结合的范例。

在MG500/1130-AWD采煤机的摇臂行星机构的设计任务期间,当时1130AWD型采煤机属于全新设计的一款采煤机,方案被推翻了一次又一次,但是他没有气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与一线工人认真探讨,认真向师傅请教,一次又一次深入煤矿井下工作面去学习去探索。他克服重重困难,正是有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支撑,终于使新型的大功率薄煤层采煤机一次试机成功,设备运行参数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为公司大项目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顺利交付用户使用,并在淮南谢桥煤矿顺利地进行了工业性试验。

勇于创新,敢想敢干

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先行先试,是他工作的态度。他积极探索,在增加产品附加值,将公司的主导资源放在那些非重复性的工作方面,放在那些从事创造性而不是规程性的生产和经营方面。在担任设计室主任期间,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在公司决定上马短壁采煤机项目,他与公司领导不远千里,赶赴新疆地区进行前期调研工作。作为技术部主管技术设计的一员,他始终把技术稳定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积极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技术设计责任体系。“要把别人做错的事,当作我们的教训”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深入生产现场,与车间一线工人一起安装试调机组,查找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瑕疵,由他总体设计的MG300/350-NWD机组顺利实现了生产调试。

在他主管负责产品的招标、配套、技术资料编制、产品的持续改进、机组安装调试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时,他始终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为了掌握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他常常深入矿井一线,不顾环境的恶劣,经常为用户排忧解难,深受用户的好评与赞扬。

由于产品设计研究院技术人员普遍年轻,加之大部分技术人员刚刚从各大院校毕业,工作时间短,经验匮乏。为了尽快将这支队伍培养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他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与他们一起学习、讨论,一起参加各类培训并结合自身经验对刚入职的年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一起与他们深入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还采用“师带徒”,“比、学、赶、超”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员工的技术理论及实践能力等逐步提高。为提高员工创新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他坚持每周组织生产工艺、操作技能、质量检测、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等业务技术培训,为技术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培养出了一批技术突出的人才。

勇于担当,知难而进

张鹏深刻意识到,没有强大的个人,只有强大的团队。自他2017年4月份担任营销总公司经理以来,坚持把为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以客为尊、以客为先是他的行为准则。他坚持把微笑送给客户,把困难留给自己,设身处地为客户排忧解难。

“市场就是战场,我一定先要冲锋陷阵,不能退缩!”他凭着这种精神,在煤机市场激烈的竞争及煤炭形势下滑的影响下,加强售后服务,对公司产品在各矿使用进行巡视服务,开展了产品服务月活动,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凭着这种精神,他带领营销总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不怕艰难险阻,2017年全年营销工作订货达71431万元;回款43734万元。特别是在开发新市场增加大客户的营销行动中,2017年主机订货:62728万元,机组134台(含大修),配件开票9405万元。他勇于担当,知难而进,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面对成绩和荣誉,他却说“成绩是大家的,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张鹏在工作中始终有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十二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品质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和职工的赞誉。他先后荣获重装集团和公司的“科技标兵”“质量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励。


身边的榜样——“重装工匠”王红来


在西安重装铜川煤机公司,提起王红来这个名字,那可算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别看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其貌不扬,但论起车工技术上的活,那可是出了名的“大拿”,精通车工,对铣、磨、钻、刨、钳各工种也全部熟练掌握,能熟练操作以上各工种设备,擅长工艺改进、工装设计和胎具制作,合理选用机械设备加工工件,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苦练技能终成才

现年48岁的王红来,从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在车工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工成长到现在的技术大拿,离不开他扎实肯干、苦心求学的工作态度。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他为了学好技术,整日苦心钻研,刻苦学习,为了尽快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他虚心向师傅、同事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利用工作之余时间阅读有关车工操作技能的资料,在实践中加以利用并总结经验,就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也正是他的勤奋好学,为他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慢工出细活。对于车工却不是如此,由于车工的性质特殊,往往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加工、生产出数量品质高的工件,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王红来狠下苦功、苦练技能,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凑合,他决不含糊。在工作中他总先人一步走在前面,工具箱里磨好的刀具整齐归类摆放随时待命。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车工这个行业,那就是追着时间赛跑的人。车工确实如此,要的就是时间和效率,他总结了一下,要想把车工的操作水平整体提高除了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深厚的理论根基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勤快,不要总让活来等着你去干,要主动接触不同种类的活,多积累经验,哪不明白,就要多问多想,直到弄通搞懂为止。工作中,很少看到车间领导给他派活,都是他追着领导屁股后面要活,什么工序繁琐,别人不想干的活,他都揽回来干,遇到没有接触过的材质或工序特别繁琐的活,他就静下心思考,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同事,直到把这个活干完干好,也就因为他这股子“勤”劲,当别人还在加工常规件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很多异形件的加工方法,也就是这个“勤”的态度,他的操作水平一直在提升,也为日后取得的各项荣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2年,他凭借超群的技艺,一举夺得西安重装集团普车工技术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在铜川市职业技能大赛车工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被授予“铜川市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被重装集团授予“重装工匠”。

2014年,西安重装铜川煤机公司西北地区液压支架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崭新的环境,先进的设备,所有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此时的王红来尽管在普车上技术算得上数一数二,但是面对着先进的数控车床,王红来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数控车床对程序的编写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熟悉图纸,更要对编程有及其熟练的掌握。为了搞懂编程,王红来卸掉了“大拿”的身份,俯身变为一个学徒,跟着大家一起从头学起,哪不懂就虚心请教,从不因为培训老师或者同事年龄小而轻视,时时刻刻以学徒的身份虚心请教。为了彻底搞懂弄通编程这个环节,提高计算能力,他自己还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的学习视频,查阅了许多资料,记下了不少计算公式,同时,还自学了绘图工具,把车间所要加工的活件一一绘制出来模拟编程不断地反复练习,出现问题就向同事虚心请教,查找不足,直到最后弄通为止。通过不断努力,王红来不仅学会了编程,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而且电脑操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薪火相传授技能

“学无止境,技术这东西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只有不断地去学、去想、去做,巩固加深,才能有所提高。”王红来常常对他的“小兄弟”们讲。

铜川煤机公司刚建成投产后,员工大多都是从社会上或是从学校里刚走出来的青年,对于技术方面显得比较陌生。王红来作为初期全面掌握车床操作技能的老员工就担负起师傅的职责,每天组织大家进行学习,从最基本的识图再到上岗操作,全程辅导,手把手的教,将自己所能掌握的全部技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还根据徒弟们的领悟能力,按照所需加工种类的难易科学授艺,使徒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胜任各项工作,不仅让学员学到了技术,同时还能使个人发挥所长,促进生产。在传授技术中,只要徒弟向他提出问题,他都会耐心的教导,在他的谆谆教诲下,这班“小兄弟”也逐个走上工作岗位,独当一面,有的还在岗位上大放异彩,取得了优异成绩,有的也像他一样带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徒弟,把技术传递下去。

技术革新增效益

如今,徒弟们都已出师,王红来也退居到了“二线”负责数控机床工序调度,除了给大家分派工作,指点下徒弟技术,剩下的工作重心就全部放在研发自制工装胎具和质量巡查方面的工作。凭着多年从事车床工作的经验,又熟悉铣、钳、焊、钻等多个工种,王红来就结合生产需要研发各类工装胎具。

为了研发一个工装,对生产工序的掌握必须扎实,其次就要有很好的技术根基,最重要的还要有开拓的思维和敢于经历失败的勇气。为了制作出一个工装,王红来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图纸上改了又改,车间里跑了又跑,自己动手加工,别人下班了他还在捣鼓他的工装,持之以恒,直到最后完工,正式投入生产。在他设计的半环锯开胎具,有效解决了活件夹装繁琐,加紧力度不够,卡死机床,打烂刀具、及崩刀等问题,使每个工作日加工成品约30件左右上升到12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降低了耗材的使用,安全生产效率达100%,员工劳动强度直接下降60%,类似这样综合性价比高的工装胎具,近年来他研发或参与研发制作工装胎具达上百余件,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刀具使用成本的降低、车间安全管理的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王红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工作时,严阵以待,执着、认真、负责,凭着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和一丝不苟、“分毫”不让的工作态度,攻破了技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他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在铜川煤机公司扎根奉献的老王,一个让铜川煤机人骄傲的平凡工匠。


身边的榜样——“西安重装最美员工”丁飞

他是公司车间的硬汉,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多年来,他是家里家外一把手,他用耐心、爱心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他叫丁飞,西安重装渭南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炼胶车间副主任。

替母分忧承担家庭重任

1985年11月,丁飞刚高考考入延安大学不久,父亲患重病撇下他们母子和三个正在读书的妹妹与世长辞,原本就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为长子的丁飞,责无旁贷的扛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

大学三年的每个寒暑假,丁飞都要先帮母亲做完他上学期间不能做的农活,并准备好小麦、玉米种子及播种用的化肥等。然后向亲戚同学们筹借自己和妹妹们的学费,再用地里的庄稼收成还借贷。没钱买化肥,他就在地里拉土粪堆放田间地头,等农忙收种庄稼后再拉到地里撒植。

最艰难的日子持续到了19888月,丁飞大学毕业上班后领取了人生第一份49元的工资,他非常开心自己终于有了回报母恩、分担重任的能力,除留了当月伙食费9元外,他用剩余的40元为家里买了小麦种子和化肥,为母亲和妹妹们添了新衣。

资助供养小妹完成学业

1989年4月,丁飞的大妹高考预选落榜,酷暑天里他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跑到40公里外的关山镇和武屯镇,为大妹寻找当年再次参加阎良区预选的机会,但不幸又落选。家族里的叔伯亲朋都劝丁飞:“你家里困难,自己也已过了最佳找媳妇的年龄,女娃多学和考上大学没多大用,总是要出嫁的人,有点文化就行了。”同年8月,丁飞从他的小学启蒙老师那里借了200元,坚持让大妹去报名参加来年复考。19908月大妹高考被师范录取的通知不幸被别人顶替,执着的丁飞依旧坚持让大妹继续高考,又从高中同学父亲(时为信贷员)那里贷款300元做妹妹的学费。老天不亏恒心人,皇天不负有心人,丁飞的大妹在19917月终于考入渭南师范学院,圆了大学梦。

长子如父操劳家庭大事

丁飞总是从各方面关注三个妹妹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二妹16岁那年得了场大病,正值夏收前后40多天里他请假守护在阎良医院。丁飞说:“如果你俩能有考上大中专的求学意愿,我同样会像支持大妹一样义无反顾”,但因二妹、小妹俩学业普通,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再没继续深造。直至1996年,身为兄长的他在母亲主导下,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三个妹妹幸福婚姻的归宿。一家人一起经历艰难的八年,不离不弃守护相助的同时,也铸就了这一家人孝母爱亲、恭兄悌妹的感恩之心。丁飞常说:“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话在他后面的人生路上都得以了实践。

尽心尽力照顾病患老母

2010年,丁飞的母亲被诊断患有严重的脑梗和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兄妹们合理分配护理照管时间,丁飞每个周五下午下班后,骑3个小时自行车行50公里路赶天黑回老家照料母亲,周一凌晨3点又骑自行车赶8点钟前返回单位上班,就这样坚持4年多,直至母亲安详离世……

2005年丁飞岳丈去世后,照管长期患病的岳母生活起居的重担就落到了丁飞身上,从2009年至2017年间,月月年年一路走来,每当岳母患病住院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守护在医院,随叫随到,其他病患还以为丁飞是他岳母的亲儿子。无论天阴下雨还是冬寒酷暑,丁飞每周都要去岳母家中照料老人家,上班期间也不忘打电话询问老人家在家的情况,给老人家买药品。至今一直在坚持着、坚守着。

孝敬父辈乡亲 恭悌同辈姊妹

丁飞同志参加工作后,每回老家必看他的父辈乡亲,也从没间断过和同辈们的联系交流,他的感恩之心一直坚持了30年。他常说:“我人在城里,老家有事,靠的都是兄弟们和乡亲们。”老家人提起丁飞兄妹们,都称赞是响当当的孝子孝女孝婿孝孙。

现在的丁飞,被三个妹妹敬重体贴,大妹的女儿已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二妹的生活很幸福,小妹的大女儿已是大四的学生,小女儿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丁飞同志的儿子,也传承了他父亲孝言孝行的言传身教。这一切,都让丁飞心满意足,也深深体会到了兄妹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温暖情怀。

丁飞同志出身于贫穷农家,33年来孝老爱亲一如既往,平凡中践行、日常中落实,“百善孝为先”始终如一。如今,丁飞的孝老爱亲在公司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公司员工但凡家里有老人的,都会学他的样。如今,丁飞的爱心正被广泛传播,爱家人、爱工作、爱公司、爱同事,这一个个具体而又生动的“爱”,可以引人步入一个情趣盎然的精神世界,在那个盈满爱的世界里,有一江春水在生命的长河不息地流淌。如今,丁飞正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诠释着“最美员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