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欢迎光临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是:党建工作 > 宣传思想 > 详细内容
以“工匠精神”打磨“重装制造”

作者:杨强来 时间:2016-05-19 浏览次数:6959


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重装制造”如何打破以往的生产模式,建立重装制造的责任与担当,破解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让“工匠精神”成为重装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支撑,以下是自己一点思考和浅薄的见解。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版4.0的基础是其精益制造,也就是“德国制造”+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工业4.0版首先要有2.0,3.0扎实的工业基础,扎实的企业制度,扎实的技工队伍。

“德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过程值得被当作廉价代名词的“中国制造”借鉴。直到19世纪末,“德国制造”仍是以山寨别国为名。德国人的形象也和“严谨”完全扯不上关系,到 1830 年代德国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时,德国人用来塑造民族文化的也不是“严谨”,而是席勒、歌德的戏剧和诗歌,与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激越的浪漫主义。理性、科学之类“严谨”必需的理念,还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的舶来品。而今天“德国制造”的机械、化工、电器等都成为世界上质量过硬的产品,这一逆袭过程,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功不可没。

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沃土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不是需求不足和没有需求,而是供给质量不高,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仅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消费形势背后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尴尬,更凸显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无疑,培育“工匠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经济正在深度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状况,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工匠精神”,这为那些在品质、创新上有远大追求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补钙”。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沃土。

“工匠精神”是继承更是创新

有人说,匠人只需专注于手头工作,追求极致的专业水准,制造出卓越的产品,而与创新没有多少关系。这是对“工匠精神”的误解。“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是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在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著、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重复是创新的土壤。

“工匠精神”需要融入企业文化

吴春波在讲华为的成长发展模式时,讲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那就是华为的狼性精神和如薇甘菊一样的产品快速扩张。狼性精神,就是指那份对目标的专注,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那种群体奋斗精神;以及超灵敏的嗅觉。用狼来模拟华为人才,甚为恰当。薇甘菊无疑是最令人称道的植物,它需要少量的水,少量的阳光,就能够快速成长和繁衍,这种成长发展速度,是薇甘菊极少要求、超常生长能力的结果。华为的产品与服务,犹如薇甘菊,成就了华为。

狼和薇甘菊,人才和产品发展,经营和管理,业务和职能之间存在的这种机理,就是华为人对工作的用心、精益求精。每一处细节都认真去做,毫无怨言,没有理由,主动的一点一点的去做事,每一个人力求把工作做完美。正是由于这些华为的“狼”们对工作认真的对待,用心的雕琢每一个细微之处:有标准流程的就一丝不苟的去紧扣标准和流程;没有标准和流程的就点点滴滴去用心琢磨,时间久了,事情顺了,工作上的创新创造也就自然成了。有就用心执行,没有就用心创造。

工匠精神需要摒弃浮躁、培育宁静致远的品质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机会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人们更注重的是薄发的绚丽多彩,因为它快速、容易、简捷、高效,也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容易刷存在感。而对于阿甘、许三多式的人物,往往谓之“傻”,尽管各类媒体和自媒体上充斥着诸如“一万个小时定理”类的心灵鸡汤,但浮躁的人等不及了,他们鄙视坚守,害怕执着,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

“工匠精神”,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责任。与其称道这令人惊羡的结果,我们更应看到“一技之长”背后砥砺无数风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低调的,耐得住寂寞,是不哗众取宠的,是冷眼的,是忠于内心的。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

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描细绘,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为老板的。

锻造“工匠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德,而不仅是才。德只能主观理解,不能客观判断。以德为标准,而不是以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流于形式。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在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它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的原因。以主观的“德”为标准,立规不严,选择性执行,肯定建立不起工匠制度,不会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锻造“工匠精神”必须依靠高标准的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重装制造”兴起的必由之路。

“重装制造”需要以“工匠精神”打磨

“工匠精神”,是生产者、设计者、管理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当前,重装集团正在实施“53160”发展战略,开展工艺提升、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亟需“工匠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厚植沃土,摒弃浮躁、培养宁静致远的品质。需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执纪问责,用“工匠精神”来解决当前我们管理粗放,质量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突出问题。“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是重装制造永恒的主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长途中,重装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不浮不躁的心态,创新开放的意识,持之以恒的斗志,专注专业的态度。通过全集团的努力,以“质”的转变,推动“核”的升级,让重装品牌成为国内领军品牌,为“重装制造”变身“重装智造” 、“重装创造”,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杨强来)